深圳这两天降温,天空也阴沉沉,中午决定把车洗一下,钥匙给到师傅后,便在周围闲逛,刚好有个瑞幸咖啡,于是拿出电脑,坐在窗边,一个月写一篇博客的KPI在作怪了。 有一个星期没有更新即刻了,这期间打开APP的次数,从100+,下降到了20次,有时候甚至一天都没打开。这样的好处是,不再给自己制造无意义的焦虑。
昨天读《认知觉醒》,里面讲到“如果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慢,每天都活在截止日期deadline面前;每天都要例行完成的事情太多;随意承诺他人,日程安排总是被不重要的事情打乱…总之,只要内在的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满,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”。
有段时间我就是这样,早上起床,手机设置的定时任务会自动打开扇贝APP,一边播放英文短文,刷牙过程中,还会完成一些APP签到任务。在去地铁的路上,我会先打开每日英语听力随便听一些内容。坐上地铁后,再打开欧路词典,背单词。随后再拿出Kindle看书。我的滴答清单,设置了一堆定时提醒,诸如每隔一个小时提醒自己不要驼背,提醒自己拿快递,提醒自己做各种杂七杂八的琐事。导致有段时间,我非常焦虑,因为我被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overwhelmed,每当晚上看到一堆未完成的事情,焦虑甚至挫败感,让自己难受,而我又是一个任务控,轻微强迫症。
后来,我看了一篇文章,里面提到一个观点,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点时间,这个时间只属于你自己,你可以用来处理琐碎的事情,可以思考,甚至可以用来发呆。我突然醒悟到,一直以来,每天把时间填充的很慢,忙忙碌碌,但好像从来没有留时间给自己。于是,我也尝试着偶尔留一点时间给自己,比如像今天这样的周末,去一个咖啡店,坐在窗边的位置,打开电脑或者手机,我可以听音乐,逛淘宝,处理琐碎的事情,写博客,思考最近的生活和工作,或者单纯的喝一口咖啡发发呆。每次享受完这样的私人时间,会让我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。 我想,这样的时间,才属于回归到自身的需求,让生活节奏慢一点,让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可以步调一致。
自从去年读完《断舍离》这本书,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,每个月要断舍离一次。上周,看到乱七八糟的房间,我选择了一次大清理。扔掉了20+件衣服,2床被子+被套,衣柜,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。 去宜家买了一个新的衣柜,重新调整床和衣柜的位置,一切完成后,整个房间的空间扩大了几个m²,焕然一新,不想穿/纠结不想扔的衣服全都被扔掉,要找的东西触手可得,这种快感持续了好几天(每天回家躺在床上,看到房间心情就很愉悦)。 这件事情让我不由思考到几件事。 首先,less is more, 告诫自己不要买乱七八糟的物品,或者不断给生活做加法(上周,开始把iPhone遗弃在家中,以前每天出门都会带2个手机。实际上iPhone根本就没有使用,除了偶尔拍照/拍视频,只带一个手机后轻松不少。 其次,以“必要,合适,愉快”的原则,坚持断舍离,当我们面对“物质”时,不是从“这个东西需不需要?”的角度,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“这个东西能不能用?”的角度——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。这就是“物质轴”思维。这种思维方式就导致: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(或者即使不能用),我们就在“暂且”“好不容易”的心理暗示下,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; 最后,不要做鸵鸟,活在习惯性思维里。卧室的布局,已经延续了好几年,习以为常。可是经过简单的重新布局,更换一个衣柜,整个空间和舒适度得到质的提升。如果某个事情/东西让你觉得很膈应/不舒服,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有问题,就一定要想办法去解决它(以前每天晚上找第二天的衣服很困难,因为衣服太多太乱,衣架和衣柜的摆放位置极不合理也毫无规律,自己竟然忍受了那么久)
回顾2月:
- 春节带爸妈去旅行
- 跑步60km,后半个月躺平
- 读完3本书,前半个月躺平
- 完成了一次超级断舍离
- 早睡率从上个月的81%下降到58%
- 重新开始提醒不要驼背-每天12次
- 买的股票和基金相比1月份的暴跌回血了一些
- 看了热辣滚烫和唐顿庄园(推荐)
- 中签了一个3月份的半马
洗车师傅刚才电话我,可以去取车了,刚好写到这里,其他的好像都是平平淡淡,毫无波澜的琐事。这样说,好像也不太对,毕竟毫无波澜也是一种平静的幸福吧。